2023年,中国不断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随着“双碳”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不断出台,各地“双碳”工作实施意见及碳达峰方案陆续公布,“双碳”工作将向更深层次推进,进一步影响生产和消费两端。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中国计划开发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央行牵头起草四个高碳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章建华:提高各领域生产低碳水平;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设立。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中国计划开发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
近日,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首届非洲气候峰会上表示,中国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非洲共同发布《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积极推动非洲国家建设低碳和适应气候变化示范区,支持实施“绿色长城”计划,与15个非洲国家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备忘录。中国计划开发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非洲光带”项目,援助非洲相关国家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帮助解决用电困难问题,助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黄润秋指出,中国积极履行主席国职责,与国际社会携手推进“昆蒙框架”和COP15大会各项决定有效落实,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走向恢复之路。各方应及时行动,加快修订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加强资金资源保障,期待发达国家落实承诺,促进“昆蒙框架基金”尽快启动并充分发挥作用。中方将发起“昆蒙框架”实施倡议,发挥好“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作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唯有团结合作才能有效应对。非洲作为全球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是全球气候治理和行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国积极主动承担绿色发展责任,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支持力度,携手推进绿色低碳的现代化进程。
2、章建华:提高各领域生产低碳水平
9月6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2023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提出五点倡议,一是不断提高能源利用能力,提高各领域生产低碳水平;二是改善投融资能力,推动清洁能源产业互助平台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扩大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三是加强能源科技创新,重点推进绿色新能源、绿色储能等领域先进技术的共享共用、技术转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四是扩大清洁能源领域合作成员范围,建设全球新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健康、稳定、可持续的能源合作氛围;五是加强全球能源安全,统筹发展,努力在推动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保障安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该倡议将赋予能源领域绿色发展动能,促进减碳绿色发展。
3、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设立
近日,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消息,日内瓦当地时间9月6日15时23分,《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提交的关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标志着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成立。据悉,下一步国际红树林中心将通过建立开放包容、共建互利的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推动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国际合作和联合行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对深圳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为全球湿地和红树林保护创造更多生态福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电子信息行业稳增长方案:促进绿色制造和智能化升级
9月5日,工信部、财政部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该方案提出加大投资改造力度,推动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举措,具体为促进绿色制造和智能化升级。鼓励建设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工厂,按照《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开展绿色工厂评价,推进产业资源利用循环化,大力开发推广具备能源高效利用、污染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功能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面向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光伏产业智能转型升级,支持智能光伏关键技术突破、产品创新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LED产业升级发展,促进健康照明产品等扩大应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低碳发展是必由之路。针对减污降碳企业要发挥先行示范作用,推动产业升级改造。
5、天津将开展绿电碳排放核减
9月4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天津市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措施》,从积极营造规范便捷、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积极营造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营造公开公正、透明稳定的法治环境,积极营造创新务实、包容和谐的人文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二十条措施。其中第二十条提到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开展绿电碳排放核减,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企业可核减其购买使用的绿电,不计入企业碳排放履约总量。研究制定天津市主要水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核算认定办法。持续开展对钢铁、焦化、石化等重点行业企业的指导帮扶,支持一批企业实施升级改造,达到重污染天气环保A级绩效水平。优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流程,提高评审效率。组织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服务水平提升专项行动,支持引导检验机构优化措施,有效提高环检效率。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鼓励企业购买绿色电力提高绿色电能使用水平,将逐步提升绿色电力在整体能源消耗中的占比,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6、阿联酋投资45亿美元推动非洲清洁能源发展
近日,在首届非洲气候峰会上,COP28候任主席Sultan Al-Jaber宣布一项新的倡议,表示阿联酋将为非洲的清洁能源计划提供45亿美元,以挖掘非洲的清洁能源潜力。该笔资金主要来自阿联酋重要的公共、民间和发展资本,包括阿布扎比发展基金(ADFD)、阿提哈德信用保险(ECI)、马斯达尔Masda以及AMEA电力公司(AMEA Power) 。倡议旨在建立阿联酋商业驱动的创新混合融资记录,并促进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清洁能源发展。该倡议将优先投资于那些具有明确转型战略、严格监管框架以及供需一体化所配套的电网基础设施总体规划的非洲国家。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计划将加强非洲利用清洁能源的能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助力非洲可持续发展长。
二、绿色金融周报
1、央行牵头起草四个高碳行业转型金融标准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蓓在第二届可持续投融资(ESG)与自贸港建设论坛上指出,金融助力公正转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人民银行已牵头起草了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四个行业转型金融标准,条件成熟时将公开征求意见并公开发布。
张蓓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完善转型金融标准体系。构建可量化的转型金融标准,并考虑将衡量气候变化的社会和就业影响指标纳入其中、二是强化对转型活动社会影响评估和信息披露,以提升公正转型的可信度、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在促转型、稳就业方面丰富金融产品、四是加强转型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四大高碳行业想要实现低碳转型需要金融助力,起草该标准将为满足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合理融资需求提供依据。
2、21家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共25万亿元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周亮在2023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指出,我国绿色信贷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25万亿元,同比增长33%,规模居世界首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据测算,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支持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10亿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不断丰富。银行保险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将信贷业务向排污权、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等业务延伸。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金融租赁不断发展。
2023年6月末,绿色保险半年保费收入1159亿元;保险资金投向绿色发展相关产业余额1.67万亿元,同比增长36%;绿色信托资产余额2916亿元,金融租赁公司绿色融资余额8500亿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覆盖20余个高环境风险行业,有力促进企业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推动产业低碳绿色转型。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大力支持传统行业降耗减碳和节能改造,推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绿色建筑等领域发展。持续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装备、节能技术等绿色产业发展壮大。2023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53%;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5万亿元,同比增长34%;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贷款余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84%。同时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他提出五点要求,一是健全规则标准、二是创新产品服务、三是强化风险管理、四是完善日常监管、四是完善日常监管。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加快转向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银行保险机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绿色能量。
3、三部门发文指导北京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
9月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北京地区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指引(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北京地区银行保险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的总体原则、具体形式、参考标准及支持措施等。《通知》明确了机构可根据需要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工作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可灵活选用组建专业部门、建立工作机制、设置专岗专职等形式,但应以实现牵头全机构绿色金融机制建设、有序推进资产和运营层面碳中和、组织制定客户ESG风险评估标准、加强产品服务及信息披露能力建设、归口管理特色机构等管理职能为目标。明确绿色金融特色机构的具体形式、设立方式以及经营管理、配套支持等多方面参考标准。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通知适用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监管的相关银行保险机构,从管理和业务两大层面对机构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引导,引领北京地区绿色金融特色机构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加快向绿色经济转型。
4、开发银行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支持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日前,国家开发银行印发有关支持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出台系列支持举措。开发银行将发挥开发性金融在基础设施领域的融资优势,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创新融资支持模式,助力建设形成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布局的充电网络。在支持对象方面,开发银行既支持专业充电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企业,也支持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投资建设运营企业。
开发银行聚焦职能定位和主责主业,围绕城际、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和农村地区充电网络建设,强化与地方有关部门、相关企业的沟通对接,推动一批项目融资落地实施,为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充电基础设施是重要的交通能源融合类基础设施,也是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对于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开发银行此举为促进我国能源、交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5、工行ESG主题基金总规模422亿元
近日,工商银行发布2023半年度社会责任(ESG与可持续金融)专题报告。报告显示,工银发行ESG主题基金总规模达422亿元。上半年绿色贷款余额突破5万亿元,绿色信贷折合减排二氧化碳当量14045.25万吨,二氧化硫2997.45万吨,氮氧化物2101.52万吨,折合节水11016.10万吨。全行风电、光伏发电贷款余额占电力行业贷款比重持续高于同期风力及光伏发电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比重,两高行业贷款总量占比持续稳中有降。上半年主承销绿色债券21只,募集资金合计1087.33亿元,全部投放于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等领域。工银投资绿色金融领域投资余额近500亿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工行上半年不断加大绿色制造、清洁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资金供给,以金融力量支撑绿色低碳转型。